古往今來,飲酒都是最佳的情緒表達方式之一,無論高興還是悲傷,振奮還是低落,來上一杯酒,情緒就有了表達或者宣泄的出口。 飲酒不免會醉,那么你知道醉酒的九重境界嗎?其實古人早有總結:小酌、微醺、淺醉、沉醉、酣醉、爛醉、酩酊、癲狂、駭俗。由淺入深,逐漸沉迷。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古人詩文中的這九重醉酒境界。 一曰“小酌怡情” 四時佳景,庭前屋后,攜三五好友,嘗一二精致小菜,品一品珍藏的佳釀,酌酒吟詩,弈棋作畫,不勝樂哉。 白居易眼見傍晚要下雪,便邀請了好友劉禹銅:“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如此有逸趣的邀約,哪個朋友收到后不會欣然前往呢?
二曰“酒意微醺” 于愛酒的人而言,小酌難免不足,微醺才算漸入佳境,有時候雖未多飲,但酒香已然醉人,陶陶然,醺醺然,方得其中真味。 宋代陳鑒之喝到興起便踏雪尋梅去:“驢蹇火飚寒帽裙,吟肩山聳酒微醺。彎彎竹逕霏霏雪,小小溪橋淡淡云。”細雪寒梅實恰到好處,薄酒微醺正恰合心意。 而清代吳綺更是與友人重游超然臺時,看到春意萌發,感慨良多:“問風流蘇白,今何在,畫里乾坤。酒微醺,振衣一嘯,煙靄紛紛。”真是春景動人,美酒動人,豪情也動人。 三曰“輕酌淺醉” 閑來飲酒三兩杯也可,但情到濃時,不知不覺間酒意也愈濃,許多心事也能在此刻借著淺醉開口。 淳熙三年春,陸游任四川制置使范成大幕僚時,與友同飲,雖春景正好,但仍難解家國憂愁,只能感慨時光易逝,斯人已老:“長安不到十四載,酒徒往往成衰翁。九環寶帶光照地,不如留君雙頰紅。”
四曰“沉醉如夢” 雖說微醺淺酌已然能盡興,但遇到好酒,好景,也難免會癡迷沉醉,昏昏然似真似假,飄飄然如幻如夢。 元代唐珙吹著洞庭湖的秋風,飲酒泛舟:“醉后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飄渺迷離,令人流連。
五曰“酣歌醉舞” 固然小酌怡情,大醉傷身,但偶爾酒至酣時,載歌載舞,才夠暢然快哉。 李白在月下獨酌,與影共舞;“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相交歡,醉后各分散。”縱然凄清孤獨,卻別有韻味。
六曰“爛醉如泥” 等酗酒無度,飲酒過量之后,那便是爛醉如泥的境界了。只是憂思難解之時,也總會有人借爛醉一場暫求解脫。 杜甫在四十歲時雖正當強仕之年,但已然感到力不從心:“四十明朝過,飛騰暮景斜。誰能更拘束,爛醉是生涯。”爛醉縱容傷身也傷情,但也勉強能暫時忘卻煩惱了。 晏殊被罷相之后,也曾感慨:“聞琴解佩神仙侶,挽斷羅衣留不住。勸君莫作獨醒人,爛醉花間應有數。”現實的無奈總讓人難以面對,唯有醉夢中方得灑脫。 七曰“酩酊大醉” 當爛醉一場也沒有辦法擺脫煩憂之時,那也只能醉上加醉,愁上澆愁了。 元好問在金亡前后,憂國憂民,悲憤填膺,既無力挽狂瀾于既倒,乃盡棄“浮名”,沉湎面于醉鄉:“醒復醉,醉還醒。靈均憔悴可憐生。《離騷》讀殺渾無味,好個詩家阮步兵!”借酒澆愁,徒呼奈何。 唐寅曾中過解元,春風得意時受到科場舞弊案牽連,功名被革,只能無奈歸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須花下眠。花前花後日復日,酒醉酒醒年復年。”好似逍遙自在,卻也是無奈辛酸。 八曰“如癲如狂” 醉酒之后可不僅是一睡了之,還有很多人會做出與平日舉止截然不同的失態之事,這些酒后癲狂之態在古人詩詞中不少見。 辛棄疾一腔愛國心卻壯志難酬,也只能痛飲忘憂:“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醉眼把松看成了人,初讀時趣意盎然,再讀時卻暗含憂傷。
九曰“驚世駭俗” 有些人酒后失態也不過是略顯放縱疏狂之本色,更有些人在酒后盡顯驚世駭俗之性情。 杜甫曾描寫了唐代“酒后八仙人”的醉態,其中:“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盡顯詩仙桀驁不馴,豪放縱逸之態。
醉酒這九重境界各有樂趣,但酒評網友情提示:切記小酌怡情,大醉傷身,美酒雖好,切勿貪杯。 |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酒評網
( 冀ICP備13016930號 )
GMT+8, 2025-9-28 20:35 , Processed in 0.02970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Copyright(C) 2008-2013 酒評網 JiuPing.Cn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