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見到過一句流傳甚廣的說法:世界主要葡萄酒產地風味:法國葡萄酒:泥土味;德國葡萄酒:礦物質味;意大利葡萄酒:苦澀緊致的風味;西班牙葡萄酒:氧化味。令人驚嘆之余,回頭想,不同產區對葡萄酒的影響真的有那么大嗎? 關于以上說法稍后文中剖析,但喝酒要看出身這是沒有疑問的。盡管過于拘泥于產區是一種刻板,而拋開產區談葡萄酒的確是耍流氓——未免喝得太隨意。 ![]() 關于產區的意義 有的酒賣出天價,有的酒無人問津,除了本身品質,“出身”有時也是關鍵。我們并非推崇純血統論,只是葡萄酒產業盡管其中充滿了科學技術成分,但也可以說它并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工業,而是源自大自然的行業。因此,了解每個不同產區的風土、釀造工藝,在你的品酒過程中,就會顯得更有“味道”。 當然,每個產區都有自己很好的酒,所以每個產區都可以去試一下。有的人覺得喝酒一定要名莊酒,有的人卻覺得酒的不同風味才是樂趣。不過,任何事物都不能脫離現實。年初時,羊城晚報記者曾與波爾多葡萄酒行業協會亞太區總裁托馬斯·朱力安先生探討,大家都在擔心2013年波爾多葡萄收成不好,減產了兩成,會否導致出品及酒價變動。而托馬斯告訴羊城晚報記者:“2013年波爾多地區的確遭遇到一些自然災害,這一年的葡萄產能確實是受到了影響,但主要集中在兩海之間的法定產區。”因此可以想見,正在釀造中的2013年份葡萄酒,“總體來講這不會對波爾多葡萄酒的質量產生影響,只是在數量上會有減少。對價格方面,在2013年份的葡萄酒上市之后短期內有一些影響,但不會導致2013年份的葡萄酒價格有大幅度的增加,只是會在平均的價格上稍有浮動。如果一定要作個預估的話,我覺得入門級葡萄酒的浮動是在10%到20%左右。”這也許就是從市場角度來看的“產區的意義”。 不同地方嘗試葡萄酒的極限 了解不同產區知識,除了喝酒時能更豐富地品味酒的不同層次,了解它之所以如此呈現的原因,也能衍生更多樂趣。例如作為侍酒師兼落戶廣州的全球首家木桐酒吧經理的Ned所說,產區知識令旅游也增添格外樂趣。 雖說南北緯30-50度之間是最佳葡萄種植地帶,但不同的地方總有辦法生產特別的葡萄酒。歐洲最冷的葡萄酒可以尋訪到英國,氣泡酒的產量很大。一些熱帶地方也有葡萄酒,像泰國,主要體現是熱帶水果的味道,酸度非常低。葡萄生產出來都是糖分,酒體飽滿,味道比較濃郁,果香特別濃。而巴西,甚至可以一年采摘兩次。只是他們本國人喝酒多,所以國內市場已經消化,很少出口。現在在國內很多酒都可以找到,不過像希臘、保加利亞、黎巴嫩、墨西哥等都有很好的葡萄酒,但很少進口到中國。甚至日本葡萄酒也可以去嘗試。日本除了清酒不錯,我試過有些葡萄酒也不錯,口感溫和,價錢不過200-300元人民幣。 |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酒評網
( 冀ICP備13016930號 )
GMT+8, 2025-9-29 02:30 , Processed in 0.03240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Copyright(C) 2008-2013 酒評網 JiuPing.Cn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