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當你有了一些產區知識,旅游時首先不會錯過一些著名產區,其次也能盡量找些當地特色釀酒,是件有意思的事。像波爾多葡萄酒行業協會亞太區總裁托馬斯·朱力安,業余時間就喜歡在法國梅多克地區參加馬拉松比賽及品嘗葡萄酒。 “風味”產區辨 記者:有句流傳甚廣的說法,說世界主要葡萄酒產地風味如下:法國葡萄酒:泥土味;德國葡萄酒:礦物質味;意大利葡萄酒:苦澀緊致的風味;西班牙葡萄酒:氧化味。你如何看待這種說法?其中有何原因? Ned:首先這樣的概括太過絕對。其次,它用了可能只是一個產區中某一些葡萄在很多條件下才會成就的狀態,來描述整個產區的特點,這樣容易誤導。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制作工藝。一些特定產區,到一定老的年份,才會有一些葡萄種類出現泥土味。像黑皮諾,要放到10年20年以上才會出現泥土味。而希拉、赤霞珠這些,都不會出現。 礦物質味,主要是土壤石頭的味道,另外與葡萄根部是否貫穿很多土層有關。如果一株老葡萄,根部可能有10多米,能吸收到不同土層的養分,而一株年輕的根可能只有幾米,味道就會不一樣。有些葡萄種類是會較多出現礦物質味道,如雷司令、霞多麗。而有的制作工藝也會導致一定礦物味的出現,橡木桶陳釀也有可能造成。 意大利酒很適合及時飲用,果香味道好。若說苦澀緊致,有一些酒可能在很年輕的時候會,但到一定年份后,這種狀態就不會有,成為很優雅的酒。而氧化味任何酒都可能存在。 記者:你覺得產區信息對于一個愛酒者品酒者,最大的意義在于什么?不了解產區特色就不可能深入了解品評葡萄酒嗎?我們常常能看到世界十大著名葡萄酒產區,或法國十大葡萄酒產區的排行,你認同嗎? Ned:我常問別人什么是葡萄酒,很多人會說葡萄發酵后的飲品。但對于我來說,是所有的東西:文化、化學、物理、市場、銷售,都反應在其中。所以有必要去了解產區的風土條件、共有的制作工藝、產區中大部分酒莊的風格,以及一些著名歷史事件。這些知識信息,是對酒更加深印象的輔助信息。不過我個人認為所謂排名不太重要,很多是市場營銷的需要。 同一種葡萄呈現不同風味 記者:能否以某一葡萄品種為例,講講不同國家有何代表產區,有何不同特色比較?例如赤霞珠在波爾多梅鐸克地區、美國納帕河谷以及南澳的不同特點? Ned:每個國家每個產區有一定的葡萄種類種植得比較好。 赤霞珠,偏向于溫暖炎熱的地方,成熟的程度一串都不同。所以波爾多很適合。但細分的話,左岸土壤更石灰石,右岸的以黏土為主,左岸更適合赤霞珠,右岸更適合梅洛。左岸如波亞克這些名產區,赤霞珠經過多年陳釀,會出現雪茄盒的味道。南澳有時會出現很特別的味道,如新鮮薄荷、桉樹的味道。所以即便同一個葡萄品種,不同產區很反映當地的風土條件與制作工藝。 而霞多麗,全世界到處都能生長,品種生命力比較頑強,不同氣候味道會有不同反映。在較冷的地方,味道雖比較酸,但有橘子檸檬芳香;勃艮第就會帶有一些礦物的味道,類似西柚的味道。但去了較熱的地方,如美國、澳洲、智利,就會更偏向于熱帶水果味,如蜜瓜、水蜜桃、西瓜甚至香蕉的味道出現。 記者:那么在朋友聚會時,能否以產區作為盲品的主題,例如某一款葡萄品種的不同產區出品? Ned:的確喝酒時能從特別的風土條件、制作工藝、葡萄質量,大致推論出葡萄種類、國家產區,年份可以推論到3年之間。但若要具體到某個牌子,具體一個年份,那就是神了! 例如重要的1982年,木桐和拉菲兩個名莊,但它們相距位置不遠,都在波亞克,你很難盲品分出兩個牌子。同樣,1983年也是波爾多很好的年份,只是略遜色于1982年,風格也很像,所以如果把這兩年的兩個酒莊出品放在一起,你是很難分得出來的。 |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酒評網
( 冀ICP備13016930號 )
GMT+8, 2025-9-29 04:54 , Processed in 0.03200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Copyright(C) 2008-2013 酒評網 JiuPing.Cn
© 2001-2013 Comsenz Inc.